2006-12-17

驚人的環境蔓延力量-破窗理論

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「破窗效應」,就是說,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,沒有人去修補,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;一面牆如果出現塗鴉沒有清洗掉,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,不堪入目的東西。一個很乾淨的地方,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,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,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棄,絲毫不覺得羞愧。這種奇怪的人性現象,就是心理學家所要研究的「引爆點」,地上究竟要有多髒,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,再髒一點無所謂,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,人們才會自暴自棄,讓它爛到底。
美國Stanford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(Philip Zimbardo)曾於1969年在美國加州做過這樣一項試驗: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,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,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。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,頂棚打開,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。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。後來,辛巴杜用鐵錘把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,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,車就不見了。威爾森(James Q.Wilson)和凱林(George L.Kelling)兩位研究犯罪學家依循這個實驗,於1982年提出了「破窗理論」(Broken Windows Theory)。
破窗理論認為,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,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,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,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,沒人會管事,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。因此,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,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,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。久而久之,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,而招致更多的不法犯罪問題。這種情形就如同我們常說的「防微杜漸」、「小時偷摘瓠,長大偷牽牛」、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觀念是一致的。
美國紐約地鐵一向以治安敗壞聞名,早在1980年代中期,就有許多人主張,要整頓紐約的地鐵和治安,應該從大處著手,把重點放在處理犯罪和地鐵脫班等問題上。但當時的捷運局長卻以「破窗理論」為基礎(小處)採取行動。他認為,塗鴉和逃票正是捷運系統瓦解的象徵,要重建組織、提升士氣,就得解決這個看來微小的問題。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,但他全力打擊的對象卻是逃票,其間發現每7位逃票嫌犯中,就有1位是通緝犯;每20位逃票嫌犯中,就有1位攜帶武器。結果抓逃票成為政府施展公權力的重要象徵,等同向眾人昭告,現在起有人在注意你了。從此以後,地鐵的犯罪率竟然開始下降,治安大幅好轉。1994年當選紐約市長的朱利安尼(Rudolph W.Giuliani),將這個理論擴大到全市,他要求警察強力打擊影響生活品質的犯罪,一些過去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,例如在公共場所酒醉、強行為人擦車窗索費的人,都得送去坐牢。朱利安尼認為,這些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點,因為針對這些看來微小,卻很有象徵意義的犯罪行動大力整頓,結果帶來很大的效果。今日紐約市的治安已經大幅好轉,甚至成為全美大都會中,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,正是「破窗理論」實踐的最佳典範。
其實,破窗理論的觀點不僅成為當前警政及城市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石,同時也廣泛援引到教育、管理等領域。身為警察的我們也必需要有所省思,治安長久之道,應在於觀察、注意週遭環境的變化,不要輕忽環境蔓延的力量,從最小、最容易的地方著手,進而打破了犯罪環結(chain),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,或許剛開始時從小處著手,很容易會讓民眾覺得緩不濟急;不過往往這是最有效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。
刑事警察大隊 組長 陳耀宗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