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報/記者喻文玟╱台北報導】
2006.11.22 03:32 am
賴茹君是台北縣福和國中試辦現代教育實驗班的第一批學生,10年前,她說,「我喜歡實驗班快樂、沒壓力的學習環境」;10年後她從技術學院畢業,白天找工作,晚上在郵局打工,她感嘆「我希望再多讀一點書,一切會不一樣」。
天下雜誌昨天發表「海闊天空的一代─教改十年後」紀錄片,呈現10年前第一批教改學生的學習歷程。由於學生的選擇不同,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。
10年前就讀彰化縣原斗國中的張明豪,非常熱愛畫畫,常常在自習課素描、畫漫畫,10年後,他取得技術學院機械碩士學位,他說,多元入學讓他順利從高職、專科念到二技,成為家裡學歷最高的人。畫畫的興趣升高職時放棄,因為姊姊要他選填機械科,「念美術保證你以後沒出路…」張明豪說,現在的日子感覺還不錯。
與張明豪同校的莊雅竹,目前是台北科大建築所二年級學生,10年前,莊雅竹說「念書就是一切」,她成績不太好,透過多元入學管道,正在攻讀碩士學位,她說,以前的同學都很訝異。
賴茹君在教改前就參加「現代教育實驗班」,過了兩年無憂無慮的生活,當時她開心地說「沒有升學壓力」,國三那年因為程度落後太多,加上實驗班停辦回歸正常體制教育,她只花一年時間就要補完三年的課業,壓力更大。賴茹君很感嘆,「我常常想誰讓我們失去競爭力?是我自己」、「沒有長大不會知道這些都是真的」。
花蓮太巴塱國中畢業的林宏明,小一開始喜歡打棒球,小六那年他對著鏡頭說要當棒球選手,10年過去,他已經結婚育有兩子,現在是染整廠領班。林宏明說,他國三那年放棄棒球夢,高一輟學,現在他覺得有一技之長很幸福。
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昨天表示,10年前談教改被「神聖化」,10年後教改被「汙名化」,教改不能只從幾個個案定義教改成功或失敗。
陳德華認為,教改廣設高中和大學,讓高等教育普及,外界認為這讓學生失去競爭力,素質變差,這種說法很不客觀,不能只從「點」分析學生競爭力,應該從產業發展的「面」來觀察,這幾年教育普及已讓大學不再是菁英教育。
【2006/11/22 聯合報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